借鉴是指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吸取经验或教训,以取长补短。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人对它的解读变了味,甚至有人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由于借鉴的态度和方法的差异,有的借鉴流芳百世,有的借鉴身败名裂。为此,本文将借鉴分为五个版本,逐个分析其特点和要求。版本高,层次相应也高,希望得到读者认可。

一、“引”要必要而精炼

我们在复述一些领导讲话、名人名言、经典桥段等时,往往会用到引用的方法。引用作为一种正式的修辞法,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需要注明出处,当然不算抄袭。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已的言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

相对于其他借鉴方法,引用的创新性总体上是最低的。由于它学习借鉴他人的比重相对较高,这也成了一些心术不正之人抄袭他人的“护身符”。对此,建议是必要而精炼。所谓必要,是说引用的次数不可滥,有必要才能引。所谓精炼,是说引用的内容不可滥,要少而精,尽可能让读者看到写作者自己更多的创新内容;否则,不仅会降低文稿的创新含量,而且会被钉在抄袭的“耻辱柱”上。

二、“仿”要“临”而不“摹”

这一版本的创新性明显高于前一版本,是模仿他人成功之处来拟写文稿的一种借鉴方法。鉴,古字写作“监”,其字形像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里照脸,后来常用于监视之义,再引申为审查、仔细看。不管怎么演变发展,借鉴都没有生吞活剥的含义。所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好文章,在模仿时都要“临”而不“摹”,切勿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临摹原是书法术语,“临”与“摹”的共同点都是借鉴和保留原作的亮点,换掉一些非亮点的内容,因此,才有了临摹一词;同时,也因为它们不完全相同,尤其是“换”法不同,所以才需要区别对待。“临”,在书法中,是指照着原作写或画,重神似,轻形似;在公文写作实践中,“临”结合本单位实际和时代特点等因素更多,针对性、创新性更强。这种写法,借鉴外地文稿,把别人的经验换成适合本地实际的做法,实现成功“嫁接”;借鉴上级文稿,把要求换成可操作的内容,充分接地气;借鉴古时文稿,把往昔对象换成当今对象,做到古为今用;借鉴集体总结写个人小结,把集体所为换成个人在集体领导下的作为,使集体与个人各显其能。

“摹”,在书法中,是指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力求神形并重;在公文写作实践中,基本上属于死搬硬套,不仅抄袭的痕迹浓重,而且助长和滋生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种写法,硬套外地文稿,把外地名换改成本地名,埋下了“水土不服”的隐患;硬套上级文稿,将全省换改为全市、全县等,成为了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典型案例;硬套过去文稿,有的甚至直接把总结换改成计划,造就了如同大脚男人穿女人小脚鞋般的痛苦与难堪;硬套集体总结写个人小结,把集体直接换作个人,不仅造成两份文稿高度雷同,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个人与集体相互争功。

公文写作中还有一种“似临似摹”的“怪胎”———“洗稿”,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或更换顺序,使其面目全非,但其“硬核”部分还是“二手货”,如原稿说“失败为成功之母”,洗过的稿就说“挫折孕育着胜利”,可以做到一字不重,查重也查不出来,这是一种表面创新、实际剽窃的“假原创”,比“摹”更有迷惑性,也更可恶。它与“临”相比,缺乏应有的创新与创优;与“摹”相比,缺少起码的真诚与坦荡。所以,它既“似临似摹”,又“非临非摹”。对此,如果“洗”出的内容在一些内部场合使用,可以加快原创推广和应用,还是应该允许的;但如果贴上自创标签甚至对外投稿意图发表,属于招摇撞骗,必须坚决取缔和从重处罚。

有需求就有市场。正因为有着庞大的临摹需求,网上就应运而生了各种所谓公文模板。王梦奎在《文章写作十二题》中批评说:“网上的各类文章的标准版本,满足官样文章的需要,一个程式,八股腔调,套话连篇。”对此,如果能辩证借鉴、推陈出新,就属于“临”,有助于完成平时写作任务;如果信奉“拿来主义”,那就属于“摹”,那么抄出来的东西就只能是新时代的“网八股”。有的读者可能不知道如何鉴别这类文章,在此,提供一个小办法:只要一篇所谓“好文稿”,不管什么时候都能用,不管什么单位都能用,那么这篇文稿就离“摹”和“网八股”不远了。因为“无所不能的通稿必然是废稿”。这主要不是为了避免“撞衫”的尴尬,而是防止文稿“不合身”,贻误事业发展。

三“融”要浑然天成

“融”,就是虽然还能看出借鉴了别人原创中的亮点,但这些亮点已与本单位的实际工作或语境等方面情况有效融合。

要做到这种融合,被借鉴的语境与写作文稿的语境要有相似之处,这样才能借鉴;同时,被借鉴的亮点要与写作文稿的语境有某种必然联系,这样才能丝丝入扣,浑然天成,没有违和感。不仅如此,这样形成的融合体,虽然创新性和影响力远不及原创,但已是可以存活的生命体。相反,随意形成的混合物,只能成为被修改甚至“枪毙”的对象。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谓经典之笔。提炼出如下一组标题:“实施一批生态旅游项目,让全域‘美起来;实施一批生态水城项目,让城区‘靓起来;实施一批生态经济项目,让产业‘绿起来”。其中,王安石的“绿”字被很好地融入到了文稿里,如果改成“实施一批城市重点项目,让产业‘绿起来”,则会让读者费解:“城市重点项目都能让产业‘绿起来,不太可能吧?再说了,城市重点项目也不完全是产业项目吧?”;如果改成“实施一批高污染项目,让产业‘绿起来”,那么读者定会评价两个字:“胡扯!”

四、“化”要出于蓝而胜于蓝

“化”,重点取了“消化”里的“化”字之义,是在学习借鉴别人观点、立意等的基础上,经过“细化”分解、“深化”拓展、“转化”延伸、“强化”提升、“精化”浓缩、“固化”成制等,使原创不断得到升华和提升,从而形成了出于原创又不同于甚至胜于原创的创意。正因为如此,有时会让人难以察觉借鉴的痕迹,但细细品来,不仅能找到出处,还会对此拍案叫绝。我国扶贫开始主要实施“输血”式扶贫,直接给钱给物。后来发现这种方式难以长久维系,便实施“造血”式扶贫,不直接给钱给物,而是扶持发展能够长久致富的项目。后来,针对部分贫困户对致富项目不熟悉、不擅长的问题,加大培训“扶智”力度。最后,认识到扶贫必先“扶志”,加强引导和激励,从思想上铲除“穷根”。从这里,既可以看出我国扶贫措施的大体演变走向,也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新措施基本上脱胎于旧措施,是立足于实际需要的创新和完善,这就可以看作“化”的应用。

五、“行”要学而用之

明朝王阳明曾讲:“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而不行,便不真知。”诚然,“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借鉴的最高境界不应止于文字,而应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才是借鉴应用最好的形式。

这里的“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含义:一是“文行”,就是要在文字实践中实行,把借鉴到的经验不光记到脑子里,而要见诸文字,这也是一种实践。二是“躬行”,就是写作者包括使用文稿的领导,要带头按文稿的要求去做;文稿要求清廉的,自己就要带头清廉,这样才能有说服力。三是“推行”,就是通过一定组织措施,把文稿想要倡议的观点和开展的工作推行开来。四是“风行”,就是通过带头躬行和组织推行,最终实现在一个组织甚至全社会范围内,都按文稿要求去实践,做到“成风化人”“成风化俗”。

在工作实践中,尽管较早地学会了使用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权力清单、整改清单等以“清单”为中心词的词组,但还是在接待工作中习惯与来客单位进行多次重复对接,核实确认多个细节,这样不仅费时费功,有时对方联系不上,造成情况掌握不够全面、准确,导致差错率较高,后来,创设了一张表,提前把需要对接和弄清的问题全部列出来,实现了各种重要情况“一表清”,大幅降低了差错率,提高了效率,其中在接站点等候来客的时间压缩了一大半。这实际上就是对“清单”思维的实践应用。

文秘家园(www.wenmijiayuan.com)收集整理,每天更新海量优质范文,让写材料变得简单!写作助手网站(gwxzzs.cn)免费发布

本文由公文写作助手网站(www.gwxzzs.cn)收集整理,本站一站式发布各类公文写作方法、技巧、经验文章和金句提纲等公文写作素材,多来学习让公文写作不再难!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