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文稿写作首在“定势”
“势”原为古代哲学概念。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 设《定势》篇,将“势”的概念引入到文章评论中,指出“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之后,“势”成为历代文论中一个重要概念。
《文心雕龙·定势》所指之“文” 涵盖了“章表奏议”“符檄书移”等当时公文在内的各类文体。历代以“势”评文,大多没有严格区分文体,均包含公文在内。这对当下党政机关综合文稿写作极具启发意义:综合文稿有“势”,综合文稿写作首先要“定势”。
一
综观历代文论,“势”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有格调、标准、法度、形式、风格等多元理解,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综合文稿写作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势”。
从使用主体看。综合文稿的主体,既包括使用者,也包括接受者。仅从党政机关内部看,使用者与接受者的职位关系大体包括上位、平行、下位三种情况。相应地,综合文稿写作需要考虑主体的上势、平势、下势三种态势。如开展某项工作,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时,综合文稿使用者是工作的领导者,处于“上势”,讲话需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谋得准;在向同级介绍或对外宣传时,综合文稿使用者是工作的推介者,处于平势,交流需要总结成效、明确观点、提炼做法、形成经验;在向上级汇报具体情况时,综合文稿使用者是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处于“下势”,汇报需要围绕目标、理清思路、展现成绩、讲清问题、突出重点。总之,文稿使用者处于不同的“势”,写作时要有所侧重,即使写同样的内容,表述也应有所不同。
从文稿指向看。综合文稿大多指向具体工作。一项工作的开展,从动员到推进再到完成,时间有长有短,但都有一个过程。因此,从工作角度看,综合文稿写作需要考虑工作所处的起势、中势、收势等三种态势。工作伊始进行动员部署,处于“起势”,文稿要谈意义背景、目标任务、措施方法等,需体现思想性、鼓动性。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况再推进,处于“中势”, 文稿要总结前期安排当下、针对问题明确措施、聚焦目标强化推进,要强调实践性、指导性。工作完成总结回顾时,处于“收势”,文稿要对照任务要求全程回顾、明确得失、启发今后,应兼顾总结性、启发性。指向长期工作的综合文稿,可以以年度为单位,形成起、中、收三种态势。
从写作本身看。清朝叶燮《原诗·内篇》指出:“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天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虽然论的是诗歌创作,但各类文章创作莫不如此。从这个角度看,综合文稿写作需要考虑文章本身的理势、事势、情势等三种态势,只是综合文稿与一般文学作品中的理、事、情三势的表现方法和呈现方式大不相同。理势,是综合文稿写作核心,主要回答“为什么做、怎么做”等终极性问题;事势,是综合文稿写作承载,主要回答“是什么、做什么”等基础性问题;情势,是综合文稿写作灵魂,主要回答“怎么样、做成什么样”等根源性问题。实际上,综合文稿的理势、事势、情势往往相互交织,归根结底,是党政机关的政治性、实践性、人民性的统一。当然,受使用场合、接受对象、特殊时间等因素影响,不同的综合文稿理势、事势、 情势各有侧重。
从不同角度看,一篇综合文稿有多种“势”。“势”是综合文稿写作的“坐标”, “坐标”找准了,写作方向、呈现内容、表现形式才不会错。因此,“势”对综合文稿写作具有根本的、潜在的指导作用。
文秘家园(www.wenmijiayuan.com)整理发布
二
现代心理学也有“定势”概念,指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反向推动作用。综合文稿“定势”就是写作之前由“因情”到“立体”、因“即体”而“成势”的准备状态。
多点站位、因人立势。综合文稿写作属于“代人立言”“代组织立言”,写作之前必须多角度衡量主体站位。政治站位要高。党政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讲政治是第一位的。综合文稿首先要有政治站位,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精神,落实上级党委决策部署,体现本级党委工作安排。工作站位要准。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岗位不同,工作职责也不同,或党委领域或政府口子,或主要或次要,或主导或从属,等等。综合文稿写作必须从领导所属岗位、所负职责出发,做到主次分清、职责分明。个体站位要活。党员领导干部也是一个个鲜明的个体。每个个体的性别、性格、年龄、学识、修养等不同会直接反映到工作中,导致对同一件事情的思考方向、工作方式、推动方法不同。综合文稿写作只有综合考虑个体特征,才能把文稿写活。
多元视角、审时度势。综合文稿所反映的事情总处于一定的时空之中,按照各自规律运行,表现出独有特征,所以写作中既需要高瞻远瞩,也需要见微知著。应以广视角在宏观中看清形势。研究分析问题首先要有整体性思维,把工作置于宏观之中。当然不同层级面临的“宏观”也有所不同, 不能一味地为了“宏观”而“宏观”。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对工作进行整体分析、对标比较和探索研究,由“大”看“小”更能把握面临形势。应以长视角在中观中看清趋势。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以中观视角研究事物发展变化是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研究工作、分析问题必须坚持历史思维,遵循发展规律,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准确把握写作时点的经验教训、当下特点及未来变化,由“长”看“短”更能把握发展趋势。应以深视角在微观中看清态势。如果工作只讲“大”、讲“长”,特别是基层一线,就会失去指导性、操作性。反映在综合文稿中,就是必须对具体事情、具体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研究,提出符合地区实际、发展阶段、个体特征的举措,由 “表”看“里”更能把握工作态势。
多维构思、循理生势。找好站位、定好视角之后,需要进一步从写作角度研究如何“定势”。需以“意”立势。书法创作讲究“意在笔先”。综合文稿写作首先也要把“意”立起来。要在综合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考虑写作的主旨,即写作意图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把这些全面想清楚,文章之意就明了。“意”明则文势起。需以“理”引势。在以多点站位、多元视角研究审视过程中,肯定会初步形成一些观点。写作前要把这些观点作进一步提炼、优化、完善,使之与主旨相匹配,更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而自成体系、自证其说,形成文章之理。“理”足则文势壮。需以“气”展势。“意”明、“理”足,表现如何关键看综合文稿的“气”。综合文稿的“气”既表现为内在的逻辑、论证,也表现为外在的结构、语言,整合起来就是文章或抑或扬、或稳或急、或雄或强的各种风格。“气” 顺则文势强。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普遍存在,又千差万别。综合文稿写作“定势”,既是分析“普遍性”的过程,也是研究“特殊性”的过程。只有定好“势”,才能对写作起到正向推动作用,进而写出高质量文稿。
三
英国培根《习惯论》中说,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文稿写作“定势”,实际上是写作之前认知、思维、行为等过程的综合。认知是感知、理解和处理信息,思维是加工、整合、转化信息,行为是基于认知和思维在写作之前出思想、明观点、列提纲。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没有明确界线 ,共同构成“定势”。这里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对主体意识的把握。综合文稿使用者是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管对上、对下或对外,就工作而言,综合文稿都必须表现出党政机关应有的态度、责任、情感。因此,写作者应抛却个人身份限制、思想界限、学识束缚导致的对正确判断的影响,以领导者身份思考怎么动员部署、以 推动者身份思考怎么落实推进、以研究者身份思考怎么依规办事、以受众身份思考怎么解决问题,等等。不管是哪一种身份,在收集、处理、转化信息过程中都要坚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站位,这样才能对综合文稿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文秘家园(www.wenmijiayuan.com)收集整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客体意识的把握。党政机关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综合文稿写作所收集的相关客体材料也千头万绪。写作者不可能精通各方面专业知识,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能把工作研究透,实事求是写出思想性、针对性、 操作性兼具的综合文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坚持 ”“七种思维方式”,既是推动工作的科学思想方法,也是写作必备的科学思维方式。不管是哪方面材料,只有运用“两个坚持”“七种思维方式”,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研究,才能对综合文稿有通盘的考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对文体意识的把握。综合文稿不像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法。综合文稿更关注所能发挥的宣传思想、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交流经验等实际作用。在党政机关工作中,许多场合综合文稿已形成定式,形式上文体意识相对淡化,但仍需要较强的文体建构能力。特别是紧急的综合文稿,要能迅速从丰富的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形成有思想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情形下的写作,都要聚焦综合文稿功能,作“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建构,对综合文稿作系统谋划。
综合文稿写作之前“定势”,既是党政机关研究和推动工作的实际要求,也是综合文稿写作的应有规律,是从主体到客体、从内容到形式、从立意到构思、从结构到语言的全面审视和把握。
总的来看,“势”作为文论概念,同样适用于综合文稿,并反过来影响综合文稿写作;而“定势”则是综合文稿写作必经的状态,写作之前一定要定好“势”。“势”足,综合文稿才更有张力,才具有更大的思想价值、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参考文献略)
(作者:刘锋,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科技局)
原文《综合文稿写作要“定势”》刊登于《秘书之友》2024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