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典故】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
【例文】见欲而止为德。古人讲,“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据《太平广记》记载,北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一日,太后赐百官负绢,大多朝臣量力自取,唯元融和李崇因扛得太多而蹶倒伤踝。太后不与两人,责其空手回去。而侍中崔光只取两匹,太后诧异问之,其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这既是廉与贪的区别,也是得与失的智慧。(中国纪检监察报《欲之有节真境界》)
【典故】出自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
【释义】意思是,欲望带来的欢喜愤怒的感情,贤德之人、愚钝之人都一样。 但贤人能节制,不使它超过限制;而愚人则放纵它,往往造成错误。
【赏析】古人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行为不可知矣。《列子·说符》记载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齐国人特别贪恋黄金,在赶集路过一家金店时被金灿灿的黄金所吸引,脑子一热抢走一把黄金,结果很快被抓住。官员审问他:“赶集的日子,人这么多,你怎么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去抢别人的黄金呢?”此人回答:“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可见,一个人一旦达到“临财当事,不能自克”的地步,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只能吞下自酿的苦果。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论贫富雅俗,还是男女老少,吸天地之气,食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实属正常。然而,如果不加强对“爱好”的管束,有把握“爱好”的尺度,由爱生贪,就会滋生出邪思妄念,十之八九会走上歧途。面临利诱之时,多一分冷静与警觉,在欲望面前,少一些浮躁与盲动,需要常常修炼、久久为功。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考验着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面对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及内心的欲望,要将纪律和规矩在内心深处筑牢、在思想深处扎根,常补精神之钙、常思贪欲之害,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用法】主要适用于廉政教育类、警示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修身律己,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人生观、权力观,在欲望面前知足知止、适可而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