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典故】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

【例文】历史上,睿智有识之士都深谙居安思危、临事而惧、慎始敬终的道理。后唐明宗年间,国家粮食连年丰收,内外相安无事,宰相冯道从自己的骑马经历出发,认为在地势险要之地往往不敢怠于衔辔,而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由此劝谏明宗要时时有临渊履冰之心,指出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情之常也(中国纪检监察报《临事而惧》)

【典故】出自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冯道传》,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之常情也。

【释义】意思是,凡是处在危险境地的人多加考虑就能得到保全,处于安全境地中祸患往往在疏忽时就会发生。

【赏析】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坎坷磨难而形成的精神特质和生存智慧。《诗经》里讲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说的是一种小鸟,在未下雨前就衔树根加固巢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彰显了中华民族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唐代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告诫人们处于危险之中,容易保持清醒,而当太平之际却容易放松。作为一个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我们党始终牢记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历史警示。945年,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讲到准备吃亏、准备困难时,就列出了我党今后将面临的17条困难。主动、充分地预估、研判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危机和难题,才能预先做好防范和规避。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谨防自满、安逸、懈怠的倾向,居安思危、戒骄戒躁,推动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用法】主要适用于警示教育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忧患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涵养良好作风,保持谨慎之心,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