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典故】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例文】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社会与国家治理中,同样必须正确把握义利关系。对为政者而言,利民为公是义,利己为私是不义。为政者唯有一心为公,以义治国,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戴。(中国纪检监察报《君子处事 于义合者为利》)

【典故】出自春秋曾参《礼记·大学》,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释义】意思是,治理国家不应以财富为利益出发点,应该以仁义为着眼点。

【赏析】古人讲,义,人之正路也。义利之辨是《孟子》第一个论题,就是正确处理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宋代道学家陆九渊说: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林则徐有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新唐书》中记载,唐人钱徽任太子右庶子时,将领韩公武想结交朝廷官员,以方便自己日后提拔升迁,于是便大肆贿赂朝廷官员。韩公武送给钱徽大量钱财,但都被坚决拒绝。有人劝钱徽,你又不是手握大权的官员,没有必要拒绝。钱徽却严肃地说:取之在义不在官。意思就是说,别人的馈赠该不该收,取决于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而不在于官职大小、地位高低。古之为官者,不少正是因为品行高洁、官德卓著,才得以青史留名。史料记载,唐人韦贯之自布衣至贵位,居室无改易。历重位二十年,苞苴宝玉,不敢到门。右仆射裴均的儿子曾带万匹细绢,请他写一篇吹捧裴均的墓志铭。韦贯之回答:吾宁饿死,岂能为是哉!宋人杨万里,平生廉介清洁。当朝权臣韩侂胄修筑了一座南园,嘱托杨万里写一篇《南园记》,并许之以高官厚禄。杨万里非常鄙视韩侂胄的行径,斩钉截铁地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新时代党员干部只有常用信仰之泉滋润心田,常以理想之风荡涤迷雾尘垢,常凭纪律之弦绷紧操守底线,才能不为名缰利锁所缚、不为金钱欲望所俘,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用法】主要适用于廉政建设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事业发展为重。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