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典故】求栋梁者必于木,而木不皆栋梁也

【例文】求栋梁者必于木,而木不皆栋梁也,其不材者,且不得与萑蒲竹箭比。古往今来,成为国之栋梁是无数能人志士的毕生追求,但木材常有,而栋梁难当。只有不断提升自己,让个人本领高强、素质过硬、底气够足,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之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中国纪检监察报《厚栋任重》)

【典故】出自清代梅曾亮 《士说》,求栋梁者必于木, 而木不皆栋梁也, 其不材者, 且不得与萑蒲竹箭比。

【释义】意思是,寻找栋梁之才要从树木中发现,但不是每一个树都能成为栋梁之才。

【赏析】上栋下宇,五架之屋,正中曰栋,意指房屋的正梁,即屋顶最高处支撑椽皮的水平木梁,后因的优劣对房屋的坚固与否起决定性作用,多被世人用来形容为担当重任的人。古往今来,成为国之栋梁是无数能人志士的毕生追求,但木材常有,而栋梁难当。魏晋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中说,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唐代陆龟蒙诗中所写,大厦若抡材,亭亭托君子,可见无论何时何地,栋梁之材都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中流砥柱。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欲任其重,必厚其栋,唯有不断正己修身、增长才干,方能栋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才学过人,他对内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最终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名位与才德实至名归。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选贤任能,培养造就了一代双一代国之栋梁。进入新时代,对党员干部来说,要敢挑重担,勇做栋梁,做到既厚其,更厚其,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在点点滴滴的修养中雕琢自我、完善自我。

【用法】主要适用于组织工作类讲话,侧重强调选人用人,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组织部门要加强干部培训锻炼,真正把栋梁之才发现出来、培养起来、使用起来。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