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陷入这个思维误区,提拔肯定没有份儿
提拔晋升,人人都想。
但是名额就那么几个,不管是论资排辈,还是择优选优,总会有个先来后到。
先提拔的,心里自然是压不住的高兴。
不是常说,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么,比同批次的人先晋升,这就是从原来的齐头并进,变成了你追我赶,拉开了梯队。
后提拔的,心里难免有失落、有不甘。
落后一步,人家可就到了自己的前头了,见了面,得尊称一声职务,开会坐座位,那得把人家往前靠,说不定,就这一步的提拔,还能够指挥分管咱。
这原来差不多的人,一下子出现了一二三四的位次,心里一时难以接受,也是人之常情。
要正确的看待先提拔这件事。
说到这里,咱们先回忆回忆,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看到他人提拔的时候,尤其是看到那些有背景有关系的人提拔的时候,背后很多人,会不经意间有如下的说辞:
提拔的是他啊,我早就知道了
他提拔,我一点都不意外,几个月前,我就看着有苗头
人家有关系有背景,不提拔人家提拔谁
……
这样的话语,是不是在提拔晋升程序启动之后,会听到很多?
或者,是不是自己也会说类似的话语?
这确实有点酸葡萄心理。
正常,太正不过了。
说几句类似的话,排解一下心里的郁闷,那是可以的,关键是:
不能把“酸葡萄”心理,变成自我放弃的解释。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后见偏差”。
是指在事后看待结果时,会觉得事件结果比事前预测时更不可避免,更容易预料的倾向,也被称为“我早就知道了”现象。 公文写作助手网(GWXZZS.CN)收集整理
得知结果后,便突然觉得结果不是那么令人惊讶,我们也像是有了后见之明,甚至于我们因突然洞察了使事件得以发生的种种缘由而不觉得惊诧了。
而在此基础上,内心开始为自己的这个“后见偏差”寻找解释的理由依据。
有关系,有背景,和谁走得近……等等一系列的解释,虽然牵强附会,却喷涌而出,甚至于谁的二大爷三姑四舅是谁谁谁,都能拿来充数。
自以为理解了规则了,不就是看这些嘛。
慢慢的,就开始自暴自弃。
在新的提拔在此来临的时候,靠着此前的失败的经验,再去进行推导分析,然后觉得肯定是谁谁谁,然后背后又有什么上不了台面的原因。
接着又是自暴自弃,便觉得此生就与提拔晋升无缘了,佛系了,看开了,我不玩了……
这才是因小失大,进入了思维误区。
咱们要冷静下来分析一下,先提拔晋升的他们的身上,除去这些,真的没有比我们强的地方,真的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看看咱们自己身上,有没有比较明显的短板,和人家相比较,是不是确实有差了一截的地方。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他们的闪光点,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找到他,正视他。
冷静耐心分析之后,发现他们强过我们的地方,自然也就不会抓着那些咱们自以为是、牵强附会的理由,不松手了。
就怕比自己有背景的人,比自己更加的努力。
看到别人比自己先提拔晋升,不能光去找客观理由,更要从自己的身上去找问题,发现自身的不足。
把所有的失败,归结于自己没有背景关系,这就有点阿Q精神了。
虽然一时能够缓解,但长久来说,却容易让自己习惯于找客观理由,而放弃主观上的努力。
每一次的坎坷,都是自我进化的机会。
如果都像是“后见偏差”一样,通过找那些自以为是的潜规则,去宽慰自己说,我早就该考虑到,我早就该想到,我早就该明白。
那就是错失了提高自己的时机。
要知道,在挫折中变强的成长,远不是翻几页书、听大佬几句教诲能够比拟的。
这个过程中提升的,可是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遭遇失败,开始的时候,压不住内心的郁闷,说几句排解的话,意思意思就行了。
接下来,沉着冷静地做对比分析,找到别人的优点,分析自己的不足,并且找到对应的改正措施。 公文写作助手(www.gwxzzs.cn)整理发布
试问,这样的操作,和阿Q精神的自我满足,哪种更有用呢?
如果暂时遭遇了提拔的冷空气,不要单纯找“后见偏差”的解释去宽慰自己。
要正视问题,改造自己,在不断提升中逐鹿下一次,而不是活在自我阿Q的世界里。
与诸君共勉~
【本文由公文写作助手网站(www.gwxzzs.cn)收集整理,本站一站式发布各类公文写作方法、技巧、经验文章和金句提纲等公文写作素材,多来学习让公文写作不再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