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六把“符号锤”:短促的力量

今天,分享一下第六把“符号锤”——短促的力量。什么是短促的力量,直白一点,就是短标题。

有人说,标题像兵器,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还是用长标题保险。

当然,长标题有很多优势,一来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可谓气势恢宏;二来字数多兼容并包,可以把话说尽不漏项;三来标题长了,可以用的技巧就多了,回旋空间更大。

没错,长有长的好处,但也有它的短处。其中最大的短处就是:很难听全、不易记住。

大家设想一下,领导讲话的场景多数都是没有印发稿的,唯一的传播媒介,就是声音。这个时候,当你听到每一串标题都在20字以上,甚至是两句、三句的大长段,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当媒介主要是眼睛的时候,长标题“一寸长、一寸强”的优势就来了,因为眼睛可以反复看;当媒介主要是耳朵的时候,短标题就有了优势,因为耳朵只能听一次。

短标题的力量在哪里?自己初步梳理了三点:

一是以少胜多。为什么文言文都很简洁?因为古人写字不易,甲骨、金文难于刀刻,简帛纸张又很奢侈,那么只能惜墨如金了。

现在有了键盘,再加上复制粘贴,写字的成本也剩下一点电费了,于是我们丢掉了古人的优良传统——成本意识。本来3000字就能说清楚的事,非得洋洋洒洒万言书,这无形中增加了多重成本:浪费领导的口舌、浪费参会人的时间。

汪曾祺先生一直提倡说短话,他说,有时候短了,其实是长了,这是很划算的事情。他有篇短篇小说叫《安乐居》,文章结尾就一个字“嘿”,单字成段,简约至极,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二是言简意赅。前段时间读了江弱水的《诗的八堂课》,里面有一句话记忆深刻:真理一定是个瘦子,谎言才胖;真理也一定是根骨头,废话才肉。

毕加索画牛,是一组连环的画,一共十一幅,先是一头牛,皮毛蹄角俱全,然后越来越少,少到最后,就剩几根线条了,但你一眼看过去,就知道那是一头牛。

所谓片言居要、要言不烦。管用的道理都是言简意赅的,这时候我还得把消防队这个故事搬出来:如果你是消防部门的领导,你的队员正在一座马上就要爆炸的大楼里,这个时候就不要讲“大家要充分认识当前形势,迅速寻找撤退路线,并确保立即执行到位”这种话了,一个字就够了——“撤!”

三是节奏明快。短了,就有了节奏。从诗经的四字成句,到后来的五言、七言,一般的诗歌最多7字成句,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中的“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这种11个字的诗已经顶天了。

去年12月,人民日报以《勇毅前行,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为题,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抗灾情、促弱苗、抢农时,夺取粮食丰收;畅循环、减税费、保主体,稳住经济大盘;强链条、增后劲、持续创新,掌握发展主动……在风雨中砥砺成长,于挑战中强筋壮骨,今天的中国经济不仅“体量”更大,而且“体质”更好、“免疫力”更强。

读完之后,是不是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如果把这段文字换成长句,肯定不会有这种效果,这就是短句带来的节奏感、凌厉感

以上是“心法”部分,下面我们进入“技法”环节。短标题短在字数,因此我们就以字数为标准来分类。那么到底几个字才算短标题呢?从实操来看,5字及以下都可算作短标题。

01五字部

五字标题既是短标题的“守门员”,又是“主力军”。一方面,作为字数最多的短标题,它的优势在于信息量够大,表述的多样性也更强;但另一方面,它的短板恰恰在于“不够短”,因此无论是节奏感,还是简约性都差了那么一点意思。

世间没有完美无缺,五字标题的战场适应性很强,出现的频率几乎也是最高的,这就够了。五字标题从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212”结构。就是前面一个二字词组、后面一个二字词组,通过中间“1”这个扁担给它挑起来。比如,去年,我们在稿子中反复出现的:

疫情要防住;

经济要稳住;

发展要安全。

还有仿写衍生出来的:

疫情要管死 ;

经济要放活;

民生要抓稳。

又如:

思想敢“破冰”;

行动敢“突围”;

改革敢“发力”;

作风敢“亮剑”。

再如:

站位有高度;公文写作助手网(GWXZZS.CN)收集整理

遇事有态度;

见识有广度;

待人有温度;

交友有限度;

说话有尺度;

胸襟有气度。

“212”结构很稳定,一般前面是“对象”,后面是“举措”,然后找副词或介词作为“扁担”,当然反过来也是可行的。

第二类是“2+3”结构。就是前面一个二字词组,后面跟个三字词组,这类标题也很常见。比如:

跑好接力赛;

打赢擂台赛;

夺魁锦标赛;

称雄拉力赛。

又如:

激发战斗力;

提升硬实力;

强化整合力。

又如:

抓住窗口期;

练出真功夫;

跑出加速度。写作助手网站(gwxzzs.cn)免费发布

再如:

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第三类是“3+2”结构。就是把第二类颠倒过来,前面是三字词组,后面是二字词组。比如,讲全域旅游时,可以这样写:

全景式覆盖;

全链条育强;

全方位宣传。

类似这样的标题还有:

全方位推动;

全过程管控;

全要素投入;

全社会参与。

又如:

一面旗引领;

一盘棋统筹;

一张表推进;

一竿子到底;

一揽子服务;

一把尺核算;

一体式督导;

一股绳聚力。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不管是“2+3”还是“3+2”,标题的重心其实都在“3”上,2只是配菜。这一点在做标题的时候很重要,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02四字部

提到四字标题,我们首先应该会想到成语,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瑰宝,也是做标题的一大利器。因此,四字标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成语,另一类是其他,就像上世纪的NBA只有两类球员:乔丹和其他。

一是成语类。正如前面所说,成语是天然的优质标题,一组成语如果用到恰到好处,那种“严丝合缝”的美感,能让人拍案叫绝。

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当时读到回良玉同志一篇回忆江苏的文章,名字叫《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这篇文章文采斐然而又感情真挚,建议大家可以找来一读。

文章在谈到江苏的崇文之风时讲到,2002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一脉同源的9所高校举行百年校庆,省委、省政府向9校分别赠三足大鼎一尊,既以“鼎,国之重器”来表明对高校工作的重视,更蕴含了“三鼎之意”:

鼎力支持(的态度);

革故鼎新(的期望);

问鼎一流(的祝愿)。

当时读到此处,自己脑中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是一组绝佳的标题”。无论是重大节日的致辞,还是区县部门的点评,把这三个鼎拿出来就够了。

“符号锤”讲究“四个一”:一见如故(够熟悉)、一目了然(够简洁)、一语中的(够精准)、一飞冲天(能传播),大家可以看一下,“成语”是不是完美地契合这四点。

二是其他类。成语虽好,但很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能单独做标题的成语本身不多,再能满足“一语中的”这一标准的,就更寥寥了。没关系,我们还有其他类,毕竟乔丹只有一个。

比如:

心中有数;

手中有策;

行动有力。

比如:

大处着眼;

新处发力;

难处攻坚。

比如:

精心“育才”;

诚心“引才”;

悉心“用才”;

真心“爱才”。

又如:

精心谋事;

用心干事;

专心成事。

又如:

稳住心神;

稳定预期;

稳固基础。

再如:

树起靶子;

揭开盖子;

不留面子;

用好尺子;

扎紧笼子;

迈开步子。

03三字部

三字标题是短标题中的“经典”,要不怎么专门有一部《三字经》呢?

三字标题的精髓在动词与名词,并且以动词为主、名词为辅。我们可以根据重心的不同,将其分为:前置型、后置型、并列型三种。

一是前置型。就是重心在前,这也是三字标题的主力军,常见结构就是“动词+对象”。比如,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把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概括为十五个字:“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公文写作助手(www.gwxzzs.cn)整理发布

这就是一组典型的动词型三字标题。这样的标题还有很多,比如:

聚人心;

暖民心;

强信心。

又如:

扬优势;

补短板;

强弱项;

固根基。

又如,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治蜀兴川工作总思路:

讲政治;

抓发展;

惠民生;

保安全。

二是后置型。就是重心在后面,常见结构为“对象+动词(形容词)”。比如,我们讲到选人用人的时候,常会见到这样一组标题:

能者上;

优者奖;

庸者下;

劣者汰。

又如,点评成绩经常用到的:

推进快;

举措实;

成效好。

三是并列型。前置型重心在前,后置型重心在后,并列型就是不偏不倚的“1+1”结构。这种其实也不少见。比如,我们在领导讲话形势分析部分,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标题:

时与势;

危与机;

稳与进。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