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典故】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例文】无心者公,无我者明。无心即不掺加个人私心杂念,站在公义的立场上处理问题,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官德人品。由此,才能将去私存公视为为政的根本。(中国纪检监察报《无心者公 无我者明》)

【典故】出自清代金缨《格言联璧·处事类》,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谋己事如人事,而后见之也明。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释义】意思是,没有成见的人,对人对事公正;没有私心的人,做人做事清正廉明。

【赏析】古人讲,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自古以来,公私分明就是贤士大夫所推崇的人格修养和为官道德。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为政的根本在于公正,公正的前提在于无心,在于去私,先把自己心中的主观成见排除,不让私见偏见损害自己的心性,不以个人好恶去评判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至于出现以邪损正、以私害公的情况。《晋书》记载,西晋开国元勋羊祜,其嘉谋谠议,皆焚其草,故世莫闻。凡所进达,人皆不知所由。羊祜所举荐的人,却不知是谁举荐自己的。羊祜荐人为官,其心心念念的是举荐之人的德才表现,而不是为了让人私下谢恩于自己。从古至今,公私分明一直是严以律己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修身律己的重要标尺。四有书记谷文昌一心为民,被群众尊称为谷公为民书记郑培民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他爱好集邮,却一生隐藏其所好,只为了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 为政者坦荡做人、清白做事,存公心而无心、为大我而无我,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与认同,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戴。新时代党员干部当谨记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的谆谆告诫,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澄明心境,自觉分清公与私的界限,抵住名与利的诱惑,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真正做到处事以公、守身以正、用权以廉、谋政以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实绩。

【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廉政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公私分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秉持公心、摒弃私心,立根固本、保持本色。文秘家园(www.wenmijiayuan.com)整理发布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