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工作中难解的俗套
在长期的文稿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误区。对这些误区,虽然能够耳熟能详,但在手操时仍难免因它而跌入陷阱、落入俗套。也就是说,明知不可为而偏偏为之。从本质上讲,这并不是认识问题或者态度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能力问题和基础问题,是明知如何为而不能为之。因此,总的解决方案也是打牢基础、稳扎稳打。
标题迷恋。很多文稿干部都有这个苦恼,甚至为了一个标题反复抠脑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有语不惊人决不罢休的气势。但这里也有一个事实,文稿段位越高的高手,反而在标题上越超脱,内容上平平淡淡、形式上零零散散的几句话,就把一个标题演绎的既朴实无华又精到准确。这样一比较,道理就很清楚了,代表文稿水平的并不是标题的绚丽程度,是精准表达、有效传播,当然,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有些“花样”,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都会有这种体会,“编”并列的两个标题时,往往能文思泉涌、靓词迸发,到第三个时还能够勉强支撑,攻到第四个时就感觉到文思枯竭、江郎才尽了,这个时候,就开始胡拼乱造、任意搭配,创造出了一些怪异难解的表达,结果是因辞害意、因小失大。实际上,对于还没达到成熟水准的文稿干部而言,避形而趋实,一步一个脚印,是成长的正道,所谓水到而渠成。当然,为了写出漂亮的标题,平常也可以做一些针对性的储备,比如背诵汉语词典、熟读中华古籍等等。
比喻满篇。在机关文稿工作中,尤其是在起草讲话稿时,为了表达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我们会使用一些比喻。特别是在组织、纪检等领域,比喻用的相对更多一些。但比喻的使用是有度的,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肆意而为,不能打破机关文稿的表达习惯和话语体系。在之前的文章中曾交流过,机关文稿的核心是精准表达意图,具体落实到选词用句上,就是要做到一词一意、一句一意,每词每句都不可替代,稿子听起来、读起来绝不会引人误解、产生歧义。实事求是的讲,浮夸文风有所抬头,一篇稿子从头至尾比喻连篇、修辞过度,再加上比喻的手法运用不恰当、不娴熟,缺乏语境营造、意图阐释、前后衔接等技法的配合,导致整篇稿子就成了一片花里胡哨、含义朦胧的杂草了。这些问题,出现在讲话稿中还可收场,但有的竟出现在机关公文和政策文本中,那就不是以文辅政,而是文字误事了。平常,要多一些琢磨,尤其是对一些耳濡目染、习以为常的说法,要怀着科学家精神深究细查,不能人云亦云。比如,常说的“打太极”,从借势借力的角度来看,却是一个带有正面意义的比喻。在文稿修辞这方面,建议多诵读一些中央领导人的文稿,养成正确的文风。
诗词崇拜。不可否认,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诗词和政治是分不开的,在经典诗词作品中蕴含着大量治国理政的思想瑰宝和智慧火花。因此,我们在讲道理时,会有意识地引用一些古诗词,目的是以此为引子或论据,让自己的观点更站得住脚、更直击人心。也就是说,引用诗词仅是辅助手段。但在现实中,确有一股“拽文”风,本末倒置,体用不分,大量堆砌意义毫无关联的名词警句,使得文稿晦涩难懂,意图难以捕捉,更严重者成了哼哼唧唧的“胭脂文”。一方面,是对诗词的理解不深刻,那就要去认真读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认真研读每一部作品的背景、意境和内涵。另一方面,是对议论的技巧不熟悉,那就要去认真读《习近平用典》,认真体会诗词在论证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
长文裹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起来刹不住脚竟然成了一个问题。但更奇怪的是,这还成了值得炫耀的绝技。之前在文章中交流过,本质上是文稿的架构能力、意图的表达能力出了十分严重的问题,或者可以说,已经失去了从事文稿工作的最基本的能力。这个问题不克服,永远入不了门。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一个人而言,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往往是贯通的,书面表达拉杂冗繁的人,讲起话来一般都飞沫四射、滔滔不绝但重点迷离、废话连篇。好口才,不是说起来不停,而是一语道破、一语惊人。因此,这方面的训练应是一个系统,平常讲话就要控制、克制,所谓三思而后言,长此以往,人也会变得沉稳很多。
以上多是从技法的角度。讲到底,感情最重要,对文稿工作要有感情,对从事的事业要有感情,对服务的对象要有感情,写什么样的稿子就把自己带入什么样的场景,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即使技法不熟,稿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本文由公文写作助手网站(www.gwxzzs.cn)收集整理,本站一站式发布各类公文写作方法、技巧、经验文章和金句提纲等公文写作素材,多来学习让公文写作不再难!】
